市中區[四川省內江市]

市中區[四川省內江市]

市中區隸屬於內江市,地處成都、重慶兩座特大城市中段,是東南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素有川中樞紐之稱。2010年,市中區幅員面積387.54k㎡(包含經開區),常住人口531563人,管理7個街道、13個鎮,是內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四川省5個“星火西進工程”示範縣之一。2010年,市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68450萬元,比2009年增長16.0%。市中區有聖水寺、翔龍山摩崖造像等著名景點,有張大千等著名人物。

基本信息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市中區戶籍總人口535549人,較上年略有增長。出生人口4862人,出生率為9.08‰,比上年下降0.63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116人,死亡率為5.82‰,與上年基本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6‰,比上年下降0.63個百分點。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32815人,占總人口的43.5%,且呈增長趨勢。

民族

市中區有回族、藏族、蒙古族、滿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傣族、拉祜族、朝鮮族、納西族、僳僳族、黎族、哈尼族、佤族等18個少數民族。

概述

內江市市中區幅員面積387.5平方公里,人口53萬,轄8鎮、6鄉、6個街道辦事處,是內江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全省5個“星火西進工程”示範縣之一。
內江市中區地處沱江中游,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成渝、內宜高速公路和成渝、內昆鐵路在此交匯,國道、省道、縣道公路穿境而過。沱江傍區流入長江,區內航程70公里。
內江市中區淺丘綿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無霜期長,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是內江市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成員單位,已建成一批蔬菜、水果、畜禽等農副產品基地。
內江市中區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境內企業雲集,區屬企業自成體系,以醫藥化工、機械、輕紡、建材等幾大門類為主。
內江市中區是川東南商貿重鎮,有各類市場50餘個、 商業服務網點11000餘個。已建立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健全的金融體系,有金融機構和分支網點300餘個。
內江市中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建城區面積16平方公里。郵電通訊迅速發展,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通信技術和設備,實現了交換程控化、長途和本地網傳輸數位化。
內江市中區人文薈萃、文化發達。境內有科研機構4個,有完善的中、小、幼教育體系,有醫療衛生機構150餘個,建立了以梅家山體育場為主體的體育中心。市中區素有“書畫之鄉”的美譽,國畫大師張大千、張善子和著名書法家公孫長子余燮陽都是從這裡脫穎而出、享譽海內外。市中區人文景觀眾多,孫中山親點大將軍喻培倫紀念館、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三元塔、翔龍摩崖造像、“川中第一禪林”聖水寺古剎令人流連忘返。

自然地理

(圖)市中區[內江市]市中區[內江市]

1、地理位置:東經104。04,36,,─105。05,41,,,北緯29。25,11,,─29。40,30,,
2、經濟區位:市中區地處川渝主幹中間地帶,直接受益於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的幅射,是成渝經濟大走廊戰略的重心之一,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市中區是川東南的交通樞紐,交通優勢十分顯著。
市中區具有較強的國民經濟綜合實力。1999年,轄區國內生產總值31億元,居全市第一;工業以電力、機械、食品、醫藥、建材為支柱行業,工業總產值15億元;有各類市場55個、面積33萬平方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億元。
3、行政區劃:14個鄉鎮、172個村(大隊)、1595 個組(社); 內江市市中區轄永安鎮凌家鎮史家鎮白馬鎮朝陽鎮樂賢鎮全安鎮靖民鎮8個鎮、交通鄉沱江鄉龔家鄉鳳鳴鄉四合鄉伏龍鄉6個鄉、城東、城西、城南、玉溪、牌樓、壕子口6個街道。
4、地形地貌:行政區劃面積387.5 平方公里,平均海撥330米,其中:淡水域6.84% 、丘陵93.16%。
5、氣象:年平均氣溫17.5℃,1月份平均氣溫7.2℃,8月份平均氣溫27.0℃,年平均降雨量1056.9毫米。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內江市中區可使用土地面積3.42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01 萬公頃,商業用地0.1萬公頃,住宅用地0.43 萬公頃,農業用地2.79 萬公頃,其它用地0.09萬公頃。
2、森林資源:林業用地面積:內江市中區全區林業用地總面積6487.25 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42.3公頃,疏林地面積3.87公頃,灌木林地面積21.39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80.26公頃,苗圃地面積14.8公頃,無林地面積4719.77公頃,有林地中,林分293.16公頃、經濟林580.35公頃、竹林768.79公頃。
非林業用地面積中,四旁樹占地面積2428.54公頃。 全區森林覆蓋面積為4092.3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0.56%。
宜林地面積為4719.77公頃,其中退耕還林地3500 公頃。
內江市中區全區活立木蓄積85592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128立方米,防護林蓄積14508立方米,特用林蓄積1871立方米,疏林地蓄積61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291立方米,四旁樹蓄積67733立方米,雜竹92319噸。
3、野生動物資源22種。
4、水利資源:內江市中區有沱江和烏龍河流經本區。沱江流經本區幹流長69.5公里,流域面積169.63平方公里。烏龍河在本區境內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另有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下的大小溪流8條。過境水資源108.4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徑流量9570萬立方米。 全區現有水利水電工程2044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4座,山平塘1815口,石河堰134道,總蓄水量4430萬立方米。 現有農村電力提灌站70處,灌溉面積總計14.4萬畝。
內江市中區全區有地下水資源171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152萬立方米/年。
內江市中區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2596 千瓦, 可開發量為20035千瓦。截止1999年已建成小水電站6座,裝機7台,725千瓦,年發電69萬度。

地方文化

(圖)市中區[內江市]市中區[內江市]

1、民族風情:市中區屬少數民族散居地,有18個少數民族1000餘人,其民族族別是回族、藏族、蒙古族、滿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傣族、拉祜族、朝鮮族納西族僳僳族、黎族、哈尼族佤族。在18個少數民族中回族居多,約占全區少數民族總數的30%。
市中區少數民族大多數分布在內江城區的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他們中大多系工作調動、企業內遷、軍隊轉業、學生分配以及婚姻關係而來我區定居。全區少數民族有90%左右居住在城鎮,10%左右散居在農村。
2、宗教信仰 :根據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市中區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共5處,其中:天主教、基督教各1處,佛教3處(即:內江聖水寺、內江興國寺、內江觀音寺)。全區宗教活動場所占地面積共 24090 平方米, 建築面積12370平方米。經登記的宗教教職人員17名, 其中:神甫1人,傳道員1人,僧尼15人。
場所分布:內江天主教堂和內江基督教禮拜堂分別座落在內江城區的市民路和交通路,內江聖水寺和內江觀音寺座落在內江城郊,內江興國寺座落在白馬鎮五星街。
組織管理與宗教活動:內江市中區區宗教活動場所均成立了以宗教教職人員為主、有信教民眾代表參加的場所管理組織;建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管理,並按照各教教規教義帶領信教民眾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
3、文化藝術:文化市場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經營戶總數逾千戶,安置待業人員3000餘人,國家、集體、個人投資格局初步形成。文物管理邁上新台階,現有金、銀、銅、石、陶、玉、紙等上萬件文物藏品,分屬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轄區內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重要文物保護點79處。
民眾性協會活動頻頻,政協內江市市中區花萼藝社於1996年成立後,隊伍不斷壯大,現有會員92人;市中區書法協會成立於1992年10月,現有會員60人,另建有凌家鎮、白馬鎮兩個分會;市中區硬筆書法協會於1995年成立以來,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愛好者,現有會員百餘人;市中區業餘作家協會於1993年建立以來,培養了不少青少年作者,並辦有《甜城文藝》。

歷史沿革

內江市市中區設縣始於東漢明帝至和帝年間(公元58年至105年),分資中縣置漢安縣。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漢安大戌,同年改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公元 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諱,改中江縣為內江縣。元初,資州內江一帶因長期戰亂,地荒人稀,州縣皆廢;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置內江縣。

1951年9 月內江市自內江縣中分出另置,隸屬川南行署區內江專區。1952年9月, 恢復四川省的建制,內江市隸屬四川省內江專區。1968年7月,專區改稱“地區”,內江市隸屬內江地區。1985年6月, 撤銷內江地區,內江市升為地級市,並設立市中區,以原內江市的行政域為內江市市中區的行政區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4年,市中區完成2所幼稚園、12所學校食堂改擴建,維修改造教師周轉宿舍16套,學校教學用房建設4360㎡;資助困難兒童1608人、中職學生584人、普高學生1065人,中職學生免學費1792人;選派對口支教教師到民族地區對口支教17人,三次送教到松潘、黑水,城區、鄉鎮、城鄉之間幹部教師交流144人次;開展各類教師培訓3261人次;全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11所學校實現“班班通”,建成電子備課室,基本實現數字校園;購置電腦裝備410台,更新網路教師11間,完成農村義教薄弱學校裝備改造20所。
截至2014年,全區(含市直)共擁有各類學校144所,其中普通中學24所、國小42所、幼稚園64所、職業中學1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98294人,招收新生30567人,畢業生30326人,專任教師4820人。教育質量穩步提高,3-5歲幼兒入園率達88.1%,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9.7%,“三殘”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9.0%。

科技事業

2014年,市中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1.9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為8.6%;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計畫項目12項;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7項;實施市級以上重大科技計畫項目5項;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新認定國家級7家、市級2家;培育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5個、戰略性新興產品4個;新建市級工程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推廣工業新技術5項,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11項;建設農業科技園區1個;新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3個;成功創建創業型城市;完成專利申請127件,其中發明專利31件;全年共爭取省、市項目資金545萬元;聘請專家教授、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專場460餘場次,各類培訓總計培訓農民9萬餘人次;抓好了“三個一”科技特派員服務圈服務體系建設,科技特派員下基層3600人次,技術指導4500人次,解決技術問題410個,受理諮詢3100件。

衛生事業

2014年,市中區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衛生建設項目17個,新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村衛生室建設項目32個,建設面積1920平方米,總投資256萬元;自籌資金並通過吸引投資建成區精神病醫院業務用房一期工程,建設面積2176平方米,總投資525萬元;“新農合”實際參合人數29.25萬人,參合率99.8%,新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嚴格實行專戶管理,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積極探索推進新農合基金支付方式改革,遏制住院費用不合理增長,規範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行為;全面啟動實施縣級醫院綜合改革並取消藥品加成,截至9月底區人民醫院已讓利於民達549.35萬元;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工作,簽訂雙向轉診協定;全區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建檔49.30萬份,建檔率為98.7%;加強傳染病防控力度,對適齡兒童進行一類疫苗11種免費接種,全區常規免疫共報告接種免疫規劃疫苗10.73萬劑次,全年兒童基礎五苗接種率為99.4%;成功創建“四川省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社會保障

全區城鎮新增就業完成9398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完成2434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5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5%,控制在4.0%以內;全區失業保險參保8167人,徵收失業保險基金3371.34萬元(其中失地農民2937.82萬元);成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10個,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40人;成功打造黃桷井創業孵化基地,現入駐項目25個,吸納投資254萬元;農民工品牌培訓170人,青年勞動者技能培訓603人;引導農民工規模輸出就業10.8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0.78億元;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500萬元;狠抓社會保障卡發放工作,已累計發卡16.18萬張,發卡率為99.8%。
2014年,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覆蓋10.61萬人,覆蓋率達95%以上,其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24萬人,徵收城鎮職工醫保基金9172.1萬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6.17萬人(含退休人數),基金徵收3517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17萬人,基金徵收379.21萬元;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8萬人,基金征繳達133.17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11.38萬人,參保繳費6.32萬人;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參保單位239個,參保人數1.05萬人,計畫徵收養老保險金14371萬元,實際徵收14359萬元,徵收率99.9%;計畫發放養老金14244萬元,實際發放14244萬元,發放率100%。全區72戶單位,1977人參加了公務員工傷保險。

經濟

綜述

2014年,市中區不含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2835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122825萬元,增長3.6%;第二產業1055434萬元,增長8.5%;第三產業350100萬元,增長10.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0:69.1:22.9。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893947萬元,同比增長9.8%,占GDP比重達58.5%。
固定資產
2014年,市中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42495萬元,同比增長4.0%,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14233萬元,增長19.5%;產業投資177703萬元,同比下降40.8%;民生及社會事業投資173204萬元,同比增長21.75;房地產投資177355萬元,同比增長101.1%。全年在建項目158個(不含房地產),其中新開工項目111個,續建項目47個,竣工項目112個。
財政
2014年,市中區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136萬元,同比增長20.3%(其中:稅收性收入27041萬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比重為77.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68335萬元,同比增長4.1%。從總量上看,財政收支差距仍然巨大。全年完成入庫稅金85646萬元,同比增長12.2%,其中地方稅收完成41428萬元,增長6.0%,國家稅收完成44218萬元,同比增長18.7%。

第一產業

2014年,市中區完成農業總產值249212萬元,同比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98548萬元,增長4.8%;林業產值2858萬元,增長4.5%;牧業產值122958萬元,增長2.5%;漁業產值13675萬元,增長6.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173萬元,增長3.5%。全年水產品產量完成9491噸,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4800噸,實現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6.45億元。

第二產業

2014年,市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44902萬元,同比增長7.9%,工業貢獻率為61.5%。產值上億元的企業47戶(不含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538984萬元,同比下降6.7%;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實現銷售收入2509147萬元,下降8.7%;實現利潤總額110225萬元,下降28.3%;全部工業入庫稅金38933萬元。規模工業總產值中,五大支柱實現產值2456565萬元,其中冶金建材增長10.9%,電力能源增長7.5%,成為拉動全區工業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企業蓬勃發展,分別實現產值219388萬元、315230萬元。全年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101.98萬噸標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耗3.08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2.8%。

第三產業

2014年,市中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5688萬元,比上年增長12.4%。批發零售業發展勢頭快、市場份額大,實現零售額361453萬元,增長12.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81.1%。住宿餐飲業總量低於批發零售貿易業,全年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4235萬元,增長11.2%。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065.1萬美元,同比下降67.9%,其中,出口2065萬元美元,進口0.1萬美元。全區獲權企業30戶,其中:新增獲權企業1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00.3萬美元。
2014年,接待遊客442.7萬人次,增長28.6%,接待入境旅遊50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98600萬元,增長25.5%。全年完成客運量1512萬人,同比增長9.6%,客運周轉量108339萬人公里,同比增長24.0%,貨運量完成1533萬噸,同比增長38.7%,貨運周轉量完成9482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8.0%。

中區名人

(圖)張大千張大千

1、張大千: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蜀人張大千”。四川省內江縣人,出生於1899年5月10日,卒於1984年。

他的家世很大,是內江的望族。父親名懷忠,號悲生,為人個性豪爽,講究美食。原籍廣東番禺,先世於前清康熙年間遷徙入蜀,定居內江,從事鹽業。
2、“虎痴”張善子:著名畫家張善子自號虎痴,人稱虎公。1882年7月生於內江縣良安里象鼻嘴堰塘灣,從小家境貧寒。其父張忠發以賣勞力為生,母曾友貞,用單線白描繪帳簾、枕套、鞋樣,以微薄收入補充家用,人稱“張畫花”,是一位很有天才和藝術修養的民間工藝美術家。
3、邱笑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書畫研究院院士、《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約書畫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兼)、四川彩墨畫研究院院長、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四川省美協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四川省政協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曾當選為四川省人大第6、7、8屆代表。
4、畫壇巨擘的丹青人生:晏濟元:海外有個張大千,國內有個晏濟元”,他和張大千乃總角之交,情同手足,曾多次聯袂辦展,飲譽中外;他與郭沫若曾同船相伴,一道求學日本,患難與共;他曾作國畫《紅日青松圖》,贈毛澤東七十壽辰,深受其喜愛。
5、自號“世界惡少年”的喻培倫:喻培倫,字雲紀,清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886牛2月3日)出生於內江縣文英街一個糖商家庭。1911年,4月27日,在同盟會領導的廣州起義中,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英勇作戰,因彈盡力竭,身負重傷,為敵所執,後從容就義。時年25歲。與同難諸同志共72人葬於廣州黃花崗,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行文頒令,以肇造民國元功追贈喻培倫為大將軍。

旅遊資源

1、三元塔:三元塔始建於唐代,明末倒毀,清嘉慶九年(公元1805年)重修。

塔為磚石結構,十一級密檐式樓閣塔:塔高62.7米。全塔系大型青磚砌成,八面體,塔基為正方形石座,底層正面開圓形石拱門,其餘每層皆開亮窗,塔內有140級石梯盤旋至頂層,可登高遠眺,與高寺塔遙相對峙,峙立於沱江岸邊,給人以“中流砥柱”之感。
2、聖水寺:座落於四川內江市城郊的沱江之濱,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因其歷史久遠,古蹟遍剎,高僧大德輩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聖水寺始建於唐代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宋初擴修後更名為“興慈禪院”。晚期名“聖水寺”。因圓覺樓後山岩中有泉水流出,視為“靈泉”、“聖水”,即寺名的由來。

聖水寺自唐至宋,歷代均有增修,明末清初毀於戰亂,後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復修,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增修。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佳僧伽50餘人。聖水寺屬依山式建築,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布局的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均屬明清風格;中軸兩側是迴廊,有客堂、玉觀堂、禪堂、念佛堂等;寺院左側有玉佛殿、三聖殿、藥師殿;再向左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寺院石側以祖師殿為主體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寺後山崖刻有唐、宋、明、清摩崖造像80龕,524尊。其中:一龕內造像最多的達99尊,最大的一龕千手觀音像高8米,像龕右側刻有“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歷年題記共36字。

寺內還保存石刻題記25處,明代石牌坊2座,放生池、三孔石拱橋1座,漢代崖墓2座。
3、東林寺摩崖造像:東林寺摩崖造像始鑿於唐代,歷代均有增刻,故曾有千佛岩之稱。造像分布在長50米,高8米的崖壁上,現存造像12龕,86尊。其中第11龕千手觀音像高7.4米,寬7.16米。造型莊重,線條流暢渾勁,造具40手,頭戴寶冠著天衣,飾纓珞踏蓮花,須彌龍座,雕工精湛不失為石刻藝術精品。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在此觀音像前,傍岩結樓,明萬曆年間多次修葺,後受火劫,付之一炬。清同治年間復修為東林寺。高閣臨江,俯瞰沱水,與對岸西林寺遙相對峙,又地處東關渡口,瀕臨水陸碼頭,舟賈雲集,攤棚棋布,前來朝拜,瀏覽者熙熙攘攘,熱鬧非常。享有“東林晚眺”的美譽,是內江八景之一。
4、大洲廣場:大洲廣場位於濱江之濱,與大千紀念館和西林公園隔江相望。廣場呈星月形,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96米至165米,規劃面積14萬平方米(210畝),綠地率達75%,是一個集休閒、娛樂、觀光、集會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廣場和綠化中心。整個廣場由中心廣場區,精緻花卉區,風鈴廣場區,花架樹林區,水之劇場,兒童活動區,老年活動區及服務中心區等15個不同功能的小區組成,現為四川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